• 合作热线: 0571-85053011
  • 合作邮箱: 3019051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季节游
70年高下相望 迎五湖来客、四海宾朋
发布时间:2019-08-26 19:50:49 星期一   

假如你从没有到过杭州,也没有从网络上搜索过关于杭州的任何图片,还有什么渠道能让你了解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答案就在你的口袋、钱包里——1元面额的纸币背面,保俶塔与三潭印月石塔一远一近、一高一下,构成了一幅全国人民都知晓的画面。

从宝石山到三潭印月岛,这一线上的景观堪称盛极西湖。不说断桥残雪、平湖秋月这些已经声名在外上百年的老牌景点,单单那波澜不惊的水、如跳珠般的雨、映照荷花的日头,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再平凡的“化妆品”,到了这里,也能“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份美是具有时代感的,过去70年中,保俶塔和三潭印月石塔就像彼此守望的老友,看着漾在它们之间的西湖不断改善自己的妆容。就像化妆前要清洁一下面部,关于保俶塔和三潭印月石塔70年来守望的故事,就从“清洁”讲起吧……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当年,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时,留下了一首《别州民》。完成疏浚之后,白居易将西湖作为一份“遗产”留给了杭州人,用来蓄水,以利灌溉。

然而,白居易想不到的是,时隔1000余年,他的这份“遗产”险些荒弃了。清嘉庆后150余年里,西湖一直没有像模像样地疏浚过,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湖水深仅仅过膝,湖底水草丛生;游船过处,便有阵阵湖泥泛起;少雨年头, 湖水干涸,甚至见底……那时节,曾用于测定淤泥厚度的三潭印月石塔似乎失去了标记意义,而保俶塔下望之处,只是一滩夹杂着淤泥的浑水。于是,1951年,西湖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疏浚整治。

“我出生在柳浪闻莺附近,从小就生活在西湖边。”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丁水根对西湖的感情特别深厚,他记得,1958年后,杭州大办工业,污染加剧,而沿湖宾馆的污水也都往西湖里排,“那时候,西湖上游长桥溪、赤山溪、龙泓涧、金沙涧4条溪流的污染很严重。下大雨时,整个西湖湖面全是垃圾、浮漂物、水草,湖水开始发黑、发臭。”令历代文人墨客流连的西湖岂能就此湮灭?于是,1978年,西湖经历了两次疏浚整治。

另一面,西湖环湖绿地建设启动了。“以前,你走在西湖边的马路上是看不到湖的。”丁水根说。1983年起,一大批沿湖的机关单位、民居迁移拆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以及环湖路等区域也进行了改造,环湖路内的区域基本打通,西湖沿线变得通透起来。

老杭州人对于1977年西湖结冰的事情都印象深刻。那一年,杭州遭遇了极寒天气,西湖大面积封冻,胆子大的人甚至能在冰封的湖面上一路从湖滨走到三潭印月。西湖上不开船,倒能骑自行车、三轮车,这也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城市史中的一笔奇观。

然而,这并不全然是件可乐的事。西湖封冻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湖水深度不够,二是湖水流速过缓。因此,在清淤疏浚的同时,还得加一味“药”。1986年起,钱塘江引水工程实施。钱塘江给西湖带来了活力,西湖水又变得灵动起来。1987年,从保俶塔俯瞰西湖,杭州人又开始三三两两地结伴到湖边散步,因为那时的湖水已经不再黑臭,终于恢复了一些赏心悦目的感觉。

不过,“用药”毕竟只是治标,治本还得靠西湖加强自身的“体质”。要进一步提高西湖水质,困难还是有的。“西湖长时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疏浚,底泥有50厘米左右,风浪或船舶一搅动,底泥就浮上来,其中的氮、磷、营养盐就在水中释放,这对西湖水质的影响很大。”丁水根说。

于是,1999年,第三次西湖疏浚工程启动了,丁水根全程参与其中。这项工程持续了4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在不影响西湖景观的同时,共挖出300万立方米淤泥,堪称规模宏大的“微创手术”。

“这次疏浚还有不少意外发现,都是历朝历代的宝贝。”丁水根笑着说,“有个工人在淤泥里找到一个酒杯,拿去一鉴定,纯金打造的呢!”

2001年,西湖综保工程正式动工,西湖的东西南北中开始了全方位保护和整治,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西湖开始上妆了。

2002年,李俊刚考上大学,作为班里为数不多的杭州籍学生,他在入学当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带着外省籍的同学游西湖。“那时候没多少生活费,大家都是穷游,爬山是最省钱的游玩方式。”李俊说,因为学校坐落在教工路上,同学们最常去的便是黄龙洞,然后一路翻山,过了初阳台、蛤蟆峰,到保俶塔下转一圈,最后下山,来到西湖边,“在保俶塔下当然没法看到西湖全景,不过,站在蛤蟆峰上,高度和保俶塔顶差不多,一眼望去,西湖就在眼底。对着西湖喊一嗓子,我们那时候都爱这么干。”

当然,月初富裕的时候,李俊和同学们也会阔绰一把。“一般情况下,除非集体活动,游湖是件蛮奢侈的事情。不过,偶尔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也会自己活动活动。”他说,湖中三岛大家都去过,但第一次他带同学们游湖时,几乎所有人都提出要先去三潭印月逛逛,“很简单,阮公墩、湖心亭有些同学并不熟悉,只有三潭印月,大家就算没去过,也听说过。”

2006年,李俊大学毕业,那时的西湖已是“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同学们“散伙”前,又集体去逛了一回西湖。这次,大家把4年攒下的班费全拿了出来,走了一条他们认为最经典的西湖游玩线路——先去游湖,再上宝石山,看看保俶塔,最后翻山,从黄龙洞下,找个地方大吃大喝一顿,最后回学校。“有的同学至今都没怎么回过杭州,那次游玩的所见所闻可能是他们对于杭州最后也最真实的印象吧。”李俊说。

关于西湖,有一件事不得不说,那就是申遗。2007年,时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同滨,主持了西湖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要将西湖的山水之美展现给世界。

“西湖申遗难度最大的是它的价值提炼,但老外很难理解这些东西。”陈同滨回忆,那时候,她带着一位比利时专家考察西湖,走到苏堤中段时,她开始向专家解释眼前这湖光潋滟、山峦叠嶂的西湖,“‘无声诗、有声画’是中国山水美学的审美特色。”

然而,比利时专家听后直摇头:“啊?你们是这么看的?我可什么都没感觉到……”

这样的回答让陈同滨很无奈,东西方文化差异竟如此巨大。打那以后,她发现文化背景不容忽略,要让西方人理解并认同这种浸入东方人骨髓的文化、价值,需要作跨文化阐释,要用一个国际语境的体系来把中国的东西表达出来。

就拿保俶塔和三潭印月石塔连线上那些经典的文化景点来说,对西方人而言,既没有断裂,又没有积雪的“断桥残雪”该如何理解?如今是一条宽阔大道的白堤怎样才能和白居易联系起来?“梅妻鹤子”的隐逸文化究竟有怎样的内涵?白娘子为什么是美好爱情的代言人?

“之前参考的申遗材料都是以建筑为主,对于西湖来说,参考价值并不高。所以,我们把文本编纂的方向,倾向到提炼西湖的文化价值。”陈同滨说,这个工作难度很大,但是我们成功了。

2011年,连续10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结束,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西湖水实现“一月一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水体标准,部分区域的水质达到了Ⅱ类水体标准,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同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天堂明珠闪耀世界。同年7月13日,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成立,为全世界申遗成功的国家和城市提供了新鲜经验……

如今,曾任西湖水域管理处主任的丁水根已经退休,他把保护和治理西湖的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退休后,他还是没离开西湖,时常会在湖边散步,注视那一湖自己为之奋斗过的碧水。

李俊早过而立之年,他有空时会带着儿子去西湖边走走。儿子喜欢坐船,特别是自划电瓶船,每次路过白堤旁的电瓶船码头,他都会央求爸爸带他玩一会儿。每当带着儿子在湖水中晃悠,李俊都不免抬头看看近在眼前的保俶塔,回想大学时的岁月。“爸爸,我们能把船开到三潭印月去吗?”儿子有时会突发奇想。李俊总是笑笑,一脸宠溺地摇摇头,不说话。

春有杨柳堆烟,夏看繁花似锦,秋赏明月如洗,冬寻雪径梅香,保俶塔望见的,便是三潭印月石塔周遭的,那一线的美景,或许会贯穿杭州人一生的记忆。

“城市活化石”大征集

杭州还有多少“城市活化石”?你心目中的“城市活化石”有哪些?

我们面向全市征集“城市活化石”线索,请大家推荐心目中最具杭州特色、最能体现杭州70年发展变迁的事物(如建筑、景点、民俗等),我们将根据推荐情况,择优纳入特别策划的选题,并进行跟进报道。

推荐方法:关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后留言推荐,并留下联系方式;或拨打本报大众热线85109999推荐。

“城市活化石”,等你讲故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张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