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011
  • 合作邮箱: 3019051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本地游
看新昌样板如何将诗路变现
发布时间:2021-05-27 20:53:12 星期四   

从班竹天姥门户出发,旧有鸟道可攀,着谢公屐拾级而上,登会墅岭,可遥望天姥主峰拨云尖,再穿过葱茏茂密的植被群落,登山回望,群山为小,蜿蜒俯伏。抬眼望去,远山黛黛,云霞明灭,这便是让李白抒怀唱咏,一展舒颜的天姥山了。

天姥晨曦

这座天姥山,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新昌县,这个山水皆韵脚的诗意小城,也成为了“浙东唐诗之路”上璀璨的一站,451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1505首壮丽诗篇,他们有的失意而来却乘兴而归,有的欣喜而来并长久停留,有的追寻先贤的足迹,有的在此实现自身的抱负……

理论学术研究赋予文化自信

持续30年提炼“浙东唐诗文化”

2018年1月25日,在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好大花园建设,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

其中“浙东唐诗之路”就是由新昌县学者竺岳兵先生经过长期潜心研究,结合自身对新昌及浙江本地文化的切身经验,并数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沿曹娥江、剡溪至新昌、天台等地考察,于1991年5月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同年,在竺岳兵的主持下,成立了全国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唐诗学术研究机构——新昌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民政字号50233784-2)。概念提出后,1993年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对“浙东唐诗之路”作了专题论证,并对其正式行文命名。

云霞明灭或可睹

“新昌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术研究和理论支撑,我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自信地说,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超越。”新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哲文告诉记者,在政府层面,2012年正式成立了“唐诗之路研究中心”,挂靠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核定编制3名,隶属于新昌县文广局,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唐诗之路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和唐诗之路网站维护。

正是在浓郁的民间研究氛围下,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新昌县的研究人员已经正式出版《剡溪——唐诗之路》《唐诗之路综论》、《唐诗之路唐诗总集》等专业著作14本,发表《李白行踪考异》、《“天姥即王母”补证》、《李白“移家东鲁”考》等相关研究论文400多篇,收集整理与浙东有关的唐诗1505首。累计拍摄制作《浙东唐诗之路专题片》、《国际学术讨论会·唐诗之路》、《小石佛怀古》等相关人文地理片30多部。

“精华段”到底精华在哪儿?

水路、官道、驿铺历史印证可靠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的山水人文之路。唐代诗人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过天台山石梁飞瀑。

“两晋时期有很多名仕隐居在新昌,包括王羲之、支遁和谢灵运等等,这是一个吸引唐朝诗人纷纷而来的极大原因。各种史料均有确切的证明和记载,并且新昌的各地地名都与诗词中所描写的场景相统一,所以新昌确确实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天姥山也是不可逾越的文化名山。”杨哲文如是说。

唐代盛行漫游之风,诗人行踪密集,诗歌数量众多的水、陆要道都可以称为唐诗之路。如唐代两京(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之间相隔上千里,有无数诗人在此间奔波,求取功名富贵;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诗歌数量也极为可观;天姥山麓的小城新昌,也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往来,诗兴鼎盛的代表地,成为盛唐时期诗篇中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辑:张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