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011
  • 合作邮箱: 3019051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杭州网首页推荐 > 旅游
青山深处 “未来乡村”有幸福模样
发布时间:2021-01-14 11:19:57 星期四   

村里破败的东坞礼堂被赋予新生,成了专攻传统手工艺的融设计图书馆;废弃的村落小学,变身倡导公益的自然学校;停工的皮鞋厂,也改造成了体育基地……

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因环保工作者、著名设计师、运动达人、乡村创业者、传统文化研究者的接踵而至,开始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与艺术相生、与公益精神并存,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而这一切惊人的变化,最初源于一场小水源保护的尝试。

前不久,中国乡村小水源公益展在杭州天目里游牧画廊举办。活动中,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的小水源保护故事吸引了众多目光。

青山村“红”了,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

护 “一滴水”构建“大网络”

多少年来,淳朴的青山村村民躬身耕耘这片土地,虽竹林簇拥,景致优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闭塞落后。

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者张海江来到青山村。这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打破了村子的平静。

大自然保护协会团队在青山村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当地的龙坞水源地。

建成于1981年的龙坞水库,是青山村和赐壁村3000多名村民的日常饮用水。水库上游2600亩的汇水区内有1600亩竹林,为追求效益,村民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导致水库里的氮、磷含量等指标轻微超标,溶解氧含量降低,造成水库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

了解情况后,环境保护团队联合青山村干部,一边上门向村民宣传保护饮用水,一边制定科学管理方案,通过流转村民土地经营权,集中管理水库周边竹林。“接管竹林后,我们停止使用各类化学药品,除草和灌木清理都是人工进行的。”张海江回忆。

经过努力,2017年,龙坞水库水体质量就逐步达到Ⅰ类水标准。当年年底,龙坞水源地还被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从村级小水源正式升级为法定保护区。至2018年,龙坞水库水质已提升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源标准。

更欣喜的变化,还在后头。

随着水质变好,青山村村民从一杯“甘甜的白开水”中,接受了保护环境的公益理念,自发形成“义务日”,共同开展垃圾分类、清理沟渠等环保活动,守护美好家园。就在昨天,青山村还举办了第一届修葺节,村民组建成沟渠清理队、手工编织队、整理修复队、修理重砌队等队伍参加劳动,在修复环境的同时,增进邻里情感。

在张海江看来,在青山村试点保护小水源地,有两大变化:一是“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得到实践,青山村喝上优良饮用水的村民、商户将根据受益程度,按比例负担部分环境保护费用,余杭区水务集团也表示有意向加入“补偿生态”的队伍;另一个,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2019年5月,来自全国10个省市,超过20家保护机构的50余位学者,在这里现场学习小水源地保护知识。这些学者回到家乡后,纷纷在当地推广小水源保护。

换句话说,青山村的“一滴水”,构建起全国乡村水源地保护的“大网络”,形成乡村水源保护的新格局。

兴 小山村迎来“拓荒者”

小水源保护再好,其本质只是一些公益机构在乡村的环保试验,究竟能给青山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

水源保护的背后,是人才的聚集。

“青山村离杭州市区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离城市不远不近的地理位置,却有着城市里没有的绿水青山。”张海江认为,这个小山村有大潜力。

他们在青山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鼓励“拓荒者”来到青山村,共同营造“乡村里的小社区”,实现人口流动从城市到乡村的转变。

2018年,中国著名设计师张雷带队,将原本位于余杭五常大道的融设计图书馆迁址到青山村,在乡村推广、研究、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2019年,倡导公益环保理念的青山自然学校热闹开学;麦芒体育前来创办了户外体育运动基地;甚至印力集团也投资洲际集团旗下顶尖酒店品牌SIX SENSES六善5亿元,在青山村建设一个集高端特色酒店、旅游度假、健康养心、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和体验于一体的六善杭州青山酒店。

昔日农村最难聚集的资本、人才、产业争相涌入,这一下,青山村彻底“红”了。

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青山村集体收入达66万余元,较上年增长50.25%;40多位村民参与融设计图书馆工艺创作,每人每月增收近3000元;每年有超过3万人次游客来访,全村经营民宿农家乐的农户超50户,年均增收2.5万元;在新村民引领下,有20余名本地青年村民相继回乡创业、工作。

在张海江、张雷等“拓荒者”努力下,青山村共吸引53名新村民前来创业、生活。余杭区委统战部和黄湖镇政府也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将这群新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山同心荟”,探索社会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共同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带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建设。

盼 “蓄水池”成就“向往生活”

青山村的“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它以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模式和节奏,吸引有生产能力、有创新力的人来此,形成人气和产业的“蓄水池”,共同打造“向往的生活”。

“完全没想到,新村民们入村后,青山村能‘折腾’得这么好。”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新村民张海江时的情景,不由感叹,“当时他们说来保护小水源地,我们觉得是好事,就放手让他大胆干。”

“放手”之后,黄湖镇和青山村便安心当起了“服务员”。

比如,建设青年公寓,给新村民直接提供20年的租期;针对文创、环保等新型产业,把租金门槛降低。再比如,自然学校和融设计图书馆都优先考虑新阶人士创业;为来到青山村工作和生活年轻人提供安家补贴、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保障等政策保障,对推荐项目落地黄湖镇的个人和单位在经营期满一年后还可获得1万至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在各方努力下,2020年8月,黄湖镇启动“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青山村也迈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有内容才能留得住人、留得住产业。”陈国强说,黄湖镇将对青山村“自发生长”模式进行规律总结,以未来乡村权利共同体、未来乡村利益共同体、未来乡村价值共同体、未来乡村责任共同体,探索政府、社会组织、村民三方共治新理念,从保护一滴水开始,带领青山村走出一条“生态保护+自然教育+传统手工艺+研学旅行”的未来之路。

土生土长的青山村人杨文莉,从2019年起,便辞去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加入麦芒体育,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每天早上,穿过家门口的一片竹林,她就到了办公室。“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早上听鸟鸣,晚上看星星,田里有泥鳅,小溪能摸鱼,我的生活和梦想,它们都在。”

没有人知道未来乡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在青山村,老村民、新村民和游客在这里,找到了契合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内心的诗与远方。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张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