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Citywalk”(城市步行)和“Cityride”(城市骑行)之后,“Cityboat”(城市游船)正成为杭州市民的休闲新选择。国庆长假,杭州城市游船的热度直线攀升,越来越多市民乘坐游船,在杭州运河上尽情穿梭。
城市游船不仅让游客领略城市风光,远眺杭州高楼林立,近观河岸市井生活,还为运河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有网友感慨:“低估了杭州人民的松弛感,城市游船才是杭州人民Chill(放松)的事啊。”那么,这种休闲方式为何如此受欢迎?又将为城市带来怎样的新风貌?
简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城市内河游船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引入欧洲。最早将驳船作为度假选择的创新者是一位名叫理查德·帕森斯(Richard Parsons)的年轻人。1996年,英国伦敦城市邮轮公司成立,在泰晤士河建造了第一艘由英国女王命名的专用观光船,游客可在船上欣赏从英国国会大厦到圣保罗大教堂的沿途风光。
巴拿马运河游轮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游轮之一,每年有超过1.3万艘船只通过。美国的伊利运河自1992年开始改造,以休闲划船和旅游为目标,游客可在一个半小时的旅程内了解运河历史并体验船闸旅行。
在中国,内河游船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初现雏形,彼时临安城的西湖上遍布着画舫和酒船。2004年,杭州开通水上公交巴士,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市区运河水上公交的城市。运河游船根据类别可划分为划艇、半开放船、封闭船和开船。根据应用领域可划分为个人旅游和团队旅游。
在交通运输部公布的 50条“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单位及试点内容”中,就有位于杭州千年古运河上的“品味宋韵——运河钱塘江联游”航线。“拱宸邀月号”城市游船的路线从塘栖古镇出发,沿途停靠拱宸桥码头、武林门码头等。
魅力
游客在社交平台感叹“杭州怎么一周冒出一个新东西啊,别人都在Citywalk 的时候,人家都出Cityboat了。”“我都不敢想能坐在小黄鸭上吹江风的周末能有多惬意!”为何这么多人对城市游船这一休闲运动情有独钟呢?
城市游船给人们带来了远离城市喧嚣和拥挤的全新体验。尤其在节假日或热门旅游季节,游客数量增加,导致旅游街区人挤人,难以达到宁静和放松的目的。城市游船提供了与日常不同的旅行方式,乘坐游船可以悠闲地欣赏两岸风光,这对于爱好自然和摄影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
运河游船路线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机会。乘坐运河水上巴士,游客可以游览市区内的朝晖桥、潮王桥、德胜桥、御码头、胜利河美食街、富义仓、卖鱼桥、香积寺、大兜路、小河直街、桥西直街等著名景点。运河城市游船让游客多了一种“打开”杭州的方式。
城市游船也是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运河亚运公园和钱江世纪公园有“小黄鸭”皮划艇和脚踏船,游客驾驶这些小船在运河上进行水上活动。春日晴好之时,蓝天白云、绿草地和清澈的运河构成了美丽的城市风景线,搭配可爱的小黄鸭游船,让人心情愉悦。夜晚,人们在小船上感受钱江两岸的高楼大厦、现代城市景观和灯光秀,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尽情拍照记录美好时刻,与伙伴们聊天,或者静静地发呆沉思,感受着夜晚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氛围。对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减压的好方法。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杭州城市游船的帖子,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人对于这项休闲活动的兴趣,也为杭州的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产业带来新的活力。这不仅仅是对一项活动的推广,更是一种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提升
在目前发展初期,杭州城市游船这一新兴运动休闲方式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并制定有效对策,从而持续赋能运河文化旅游和市民休闲旅游。
提升沿岸景观。在乘坐城市游船欣赏沿岸景色时,沿途景色连贯性有待加强,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召集艺术家、创意设计工作者“一帧一帧地”对沿途风光进行“视觉和美学修缮”和整体规划设计,使沿途景色更加连贯和吸引人,增加游客的观赏体验。
进一步改善水环境。部分游客反映,城市游船途经的一些水域环境和水质有提升空间,部分地方甚至存在异味。这影响了游客体验,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力度,确保水质达标,消除异味,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在水质和生态环境较好的河段,可以考虑开发运河观鸟、观植,组织周边社区成员和游客参与河道巡游等生态游览活动。
扩容势在必行。排队时间长需要解决,尤其在节假日,有游客反映排队时间达到1—2小时。为了提高游客的游船体验,有必要扩大船只规模,增加运营船只数量,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案例或能提供借鉴。比如,伦敦游船提供动态运营服务,非高峰时段40分钟一班,高峰时段则缩短到20分钟一班。这既避免了游客过长的等待时间,也降低了游船公司的运营成本。
实现服务多样化和精细化。杭州城市游船可考虑开展文化主题游、历史巡游等主题线路,在船上设置传统手工艺体验、亲子互动活动、国际友好活动、智能体验等项目。
(作者系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