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芦节
发布时间:2016-04-26 11:01:11 星期二   

往年回顾之2015年

    霜降一过,杭州就正式步入了深秋,西溪湿地的芦花又开始全面泛白。秋风起时,芦苇丛犹如雪花满滩,随着水波弥漫,上下一色,真可谓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被誉为西溪十景之一的“秋芦飞雪”因此得名,以其无穷的魅力醉倒了一年又一年的秋风,更是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词人。

    “岁逢乙未,匆匆秋去;时近初冬,皑皑非雪。秋雪庵前,香火缭绕;西溪腹地,词客云集。谨以庻羞清酌之奠,奉三炷清香,致祭于两浙词人祠之灵前。”

    一篇祭文,三炷清香,隆重而不见喧哗的祭祀仪式,传递出对1044位两浙先贤词人的悠然崇敬之情。著名学者、杭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应守岩身着一身道服,领头祭拜,长声吟诵着自撰的《祭两浙词人词文》,400余字祭文古韵尤然,词学先贤们“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景象如在眼前。

    11月3日(霜降后十天),来自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新蕉园诗社、两浙词社、浙江省诗联学会、浙江新时代诗社、西溪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80余位著名词人,齐集西溪湿地秋雪庵内的两浙词人祠堂,祭祀历代两浙词人。今年参加祭祀活动的还有圣野诗社的7名小诗人,他们就读的杭州市东园小学,是首个省社科院浙词研究中心和两浙词社授牌成立的浙江省诗词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学校的圣野诗社目前是省内校园诗词的先锋。

    秋雪庵建庵于宋代,直至清末,庵内并未设置两浙词人祠堂。民国九年(1920年),因南浔名士周庆云的重建而设立了两浙词人祠堂。从此便有了这国内唯一祭祀词人的地方,被誉为词人圣地。

    在重建后的秋雪庵的大殿后面,有一方砖铺地的天井,中为放生池,东边是坐西朝东3间飨堂,就是历代两浙词人祠堂。祠堂内供奉历代两浙词人先贤,共计1044位词人。这些词人,共分五列,正面排三列,中间是“历代两浙词人”,列供籍贯属于两浙地区的词人。第一位是唐代张志和,他是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其《渔歌子》千古流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据说当年这首词传到日本,令日本人叹为观止,奉其为开山词祖。他的后面排列着南唐的徐铉,宋代的钱惟演、周邦彦、陆游、汪元量,元代的张可久、仇远等;左边是“历代宦游词人”,列供外地曾来两浙为官的词人,有唐代的白居易、李德裕,宋代的王安石、苏舜钦、苏轼、辛弃疾等;右列是“历代流寓词人”,列供曾经客居两浙的词人,有宋代的姜夔、张枢,元代的萨都刺、张士谅等等。南墙是“历代方外词人”,即出家的词人,有释仲殊、惠洪、琴操等。北墙是“历代闺阁词人”,即女性词人,包括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唐婉等。两浙词人祠的出现,使西溪成了中国词人圣地,近代名人康有为、孙中山、郁达夫、徐志摩、陈三立都在这里留有鸿迹。

    “词客有灵应识我,西湖虽好莫题诗。”两浙词人祠堂在每年霜降后的十天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过后,是西溪文化研究会和两浙词社组织的雅集活动,词学专家们或吟诵古人旧词或挥毫写就新诗,在民乐演奏和越剧表演的氛围下,重续古人“名儒骈萃,慧业绍承,洋洋风雅,尤擅倚声”的词坛风雅。

    从11月3日起,2015西溪听芦节就开始了,将持续到12月底。西溪湿地内共有芦田360亩,分荻芦、芦竹、芦苇三个品种。如果你到西溪赏秋听芦,不可不到秋雪庵,到这里,能看到“千顷蒹葭十里洲”的壮阔。今年的听芦节以“听芦笛心声,赏湿地美景”为主题,期间将举办“自然课堂”绿堤亲子欢乐游、西溪摄影图片展、大学生旅游节奔跑活动、水上越剧表演等一系列休闲、文化、艺术活动。

    这个时候来到西溪,正好又能遇上欢乐干塘季,看鸬鹚捕鱼表演,跟着渔夫们抽水、清挖鱼塘淤泥,捉鱼、捉泥鳅、捡螺丝,在白茫茫的芦苇荡的包围中,感受西溪几千年来稻饭鱼羹的农耕渔事习俗,这其中的乐趣,恐怕又值得有才之士赋词一首了。

来源:西湖区风景旅游局 作者: 编辑:茅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