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011
  • 合作邮箱: 3019051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杭州网首页推荐 > 旅游
同样的鹅卵石上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发布时间:2021-11-26 11:31:12 星期五   

每天早上7点,49岁的黄伟舜都会自然醒,然后光着脚出门,踩着石舍村的鹅卵石路,绕村走一圈。小径上的鹅卵石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早已被先辈村民来来往往的鞋底打磨得十分光滑。“我喜欢赤脚踩在路上的感觉。”黄伟舜说,“从小就喜欢。”

虽是回乡创业者,黄伟舜身上却没有过多商人的气息,即便他牵头打造的“香樟部落”已经形成向心力——画廊、咖啡馆、瑜伽馆,新村民让艺术空间在古村里遍地开花;民宿、餐馆、土特产店,老村民告别了收入微薄的种植业,通过转型服务业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我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圆梦。”黄伟舜看着村里百年未变的鹅卵石路、围墙、老宅,眼里有光,“我一直都是纯粹的富春江农民。”

为实现童年梦想,

他拉来了一批老相识

石舍村位于桐庐县南部群山之中,形似帆船,溪水绕村而过。黄伟舜算是半个石舍村人,他的家乡在隔壁的芦茨村,石舍村是他母亲的娘家。2004年,在北京打拼了十来年的黄伟舜决心回乡创业。当时,老家人都没想通:这个在北京上大学、娶媳妇、开公司的出息孩子,为什么要回到农村来?“无论是读书还是创业,我都是为了追逐那个一直在做却未实现的梦。”黄伟舜说,“简单说,就是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

刚从北京回来,黄伟舜选择了在老家芦茨村做民宿。他押上了所有积蓄、技能、经验,和家人一起把土地资源用足,以“回归乡村”的概念打造了一家“七星级”农家乐,大受好评。回到喜欢的乡村,又吃到民宿业的头口水,在旁人看来已经成功的黄伟舜却觉得,现实与自己的梦想仍有“一步之遥”。

2009年,一场偶然的大水冲出了石舍村的一片滩涂。黄伟舜从表哥那里听说了这件事,脑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块天赐的土地用起来,把“外婆家”打造成一个人文村落?想法固然好,但石舍村当时的情况是面积较小、经济底子较薄。黄伟舜能不能圆梦,没人有十足的把握。

作为妻子,何怡帆起初也很怀疑黄伟舜的选择。在北京长大、过去从事的是时尚业的她,坐了30小时火车、2小时汽车,又在摩托车后座不知坐了多久,才跟着丈夫来到桐庐的乡村——这是她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一路伴随的是内心的焦虑。可当她看到南方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浓浓乡情,她的想法变了。“出门就能见熟人,即便不是亲戚,彼此间也充满了家的氛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有孩子出生,整个村都会送鸡蛋和菜来。”何怡帆看着丈夫笑了,“虽然是被他‘骗’来的,我也不愿意走了。”

夫妻同心,追梦成功的把握大多了,但仅凭两人之力,路途依然坎坷。黄伟舜想起了相识多年的朋友们,虽然他们身在不同行业,却都有着回归乡村的愿望。于是,他向那些老相识发出“英雄帖”,邀请他们到石舍村看看。“有美术院校教授,工程师、设计师、美食家,他们从北京、上海、深圳陆续赶来。”黄伟舜说,“最终他们都被村子‘征服’了,选择帮助我这个农民一起打造‘部落’。”

各路高手打磨生活,

古村开出共享的“新花”

从不同城市来到石舍村的各路高手有着一种默契:进村创业,不是一次投资,而是分享生活,是共享美丽乡村的一次尝试。而这次尝试,就是从打造“部落”开始的。

作为黄伟舜老友,曾在上海做工程师的童旭明来到石舍村后,一看到那几棵有着几百年树龄的老香樟树就有了灵感。他曾在加拿大学过景观木屋设计和建造,这门技术应用到石舍村的自然环境中,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在童旭明的设计主持下,10块大小不一的木屋营地出现在石舍村的鹅卵石滩上和树林间,这就是石舍香樟营地,“香樟部落”也因此有了最核心的发展样本。不仅如此,童旭明还赢得了村委会的支持,村里角角落落的细节改造交到了他的手里,百年未变的村子有了细微的新变化,古道、老宅依然在,却添了几分生机。

如今的石舍村里,随处可见像童旭明这样的行业“大咖”留下的手笔:有人走过村中的小路,于是,小路边开出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有人看了一眼废弃的羊圈,于是,老地方出现了新的咖啡馆,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随着“香樟部落”不断扩容,村子的文艺气息对热爱生活又善于记录的年轻群体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微信朋友圈、微博、小红书、抖音……社交网络的传播让石舍村成了“流量经济”的获益者。

名气大了,来村子走走看看的游客更多了,有人自愿留了下来,成为“香樟部落”的新盟友。金钰琦是一位画家,原本在上海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妻子来到石舍村,立即被村里古朴静谧的气息和满天星斗所吸引。夫妻俩花了3年时间,将上海的一切搬到了石舍村一间清代老宅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金钰琦在村民开的民宿里住着,跟着村民“蹭”遍了村中酒席上的菜肴。“作为回报,民宿里的布置和艺术品,都是我免费设计的。”金钰琦说。不仅如此,石舍村的风光被收入了金钰琦的作品,然后变成一张张明信片,走向城市,走向世界。

为什么会选择留在石舍村?新村民各有各的理由。“对于我们来说,回归乡村不等于避世,我们同样是在创业。”黄伟舜替伙伴们归纳道,“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精神财富。”

把握人文的价值,

村民变得“忙不过来”了

精神财富也是可以“变现”的。“我们都希望通过产品内容和生活品质的价值提升,去回报村子和村民。”说完这句话,黄伟舜突然大笑,“听起来特别像营销的话术,是不是?但这就是我们确确实实的人文实践。”

方玉明,石舍村一家特色餐馆的老板,承自母亲的“米筛爬”烹饪手艺算得上村中一绝,也为他带来了20余万元的年营业收入。现在每天忙碌于厨房的方玉明曾是村中最早走出去的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懂英语,做过外贸生意,还在武汉开过西点店。以前每年回家探亲,方玉明的感觉一直是家乡“没怎么变”。“乡风虽然好,但村里受地理条件限制,大家只能靠卖一些茶叶、笋赚钱,所以年轻人越来越少,不是出去做快递行业,就是外出读书后留在城市里。”方玉明说,直到前几年,村里的人气突然旺了,黄伟舜带了一群陌生人进村,很多村民起初没反应过来这是要做什么,“我妈当时还纳闷,都是大城市里的人,跑来我们村,难道是来吃苦的?”

观察许久,方玉明看懂了:村口破败的老屋被人租走开起了咖啡馆,每天都有来“打卡”的人;清代老宅里那位画家挂出了好多画,学生慕名而来;温州来的三姐妹开了家手工艺品商店,不仅帮村里的土特产设计了“方大爷的土货”的名头,还帮着带货……前年,方玉明将武汉的西点店转手,回到石舍村开起了餐馆。回来前,他做好了亏本的心理准备,没想到顾客盈门,遇到旅游旺季都忙不过来。“石舍村真是一个有福气的地方。”他说。

这些年,石舍村村委会一直在“记账”:2016年以来,村里已有20余名农学专家、书画家、摄影师、篆刻师、瑜珈师等创客常驻,并开设工作室、陈列馆;村里陆续开出23家民宿,其中高端民宿9家;除了传统旅游旺季,村里不断举办艺术集市、传统文化夏令营等活动,乡村创意旅游实现常态化;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旅游创收2000余万元。

如今,“香樟部落”还在给石舍村做加法,这一次要结合的,是教育。黄伟舜的女儿香草出生后,“香樟部落”的创客们轮流来做她的老师。这些老师本就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能人,水平自然没得说,而石舍村依山傍水的先天环境,正好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学校。这就是新的灵感来源——“香樟部落”开始与一些教育机构合作,联合家长学校探索新型自然教育模式,为开辟孩子们的第二课堂积累经验。

“在我看来,真正的富裕不等于大富大贵,而是在质朴的生活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得到更丰富的精神满足。”黄伟舜说,这个梦想,他和伙伴们会一直追下去。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张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