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011
  • 合作邮箱: 30190510@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杭州网首页推荐 > 旅游
坐稳了,下周最高气温20℃+
发布时间:2020-01-03 10:30:55 星期五   

度过了寒风刺骨的元旦,昨天早上摸黑出门领腊八粥的市民,又感受到了冬日的绵绵阴雨。

虽然下着小雨,但并没有特别冷。确实如此,昨天早上最低气温6.6℃,跟前天的-0.3℃比,升了7℃左右。原因很简单,冷空气走了,暖湿气流来了。

因为这次暖湿气流较弱,所以雨量不大。今天上午以阴天为主,中午以后到明天上午,还会有一次小雨天气过程。明天下午之后,水汽源不足,天气逐渐向晴朗转变。气温方面,今明两天变化较小,最低气温7-8℃,最高11-12℃,早晨可能有雾,行车需注意安全。

强暖气流即将来袭 下周最高气温20℃+

杭州气象台说,“晴冷”和“阴雨”往往是一对“死对头”,“晴冷”表示天气受冷空气控制,“阴雨”代表着暖湿气流的影响。暖湿气流活跃的时候,“阴雨”占据主导地位,想要赶走“阴雨”,要靠冷空气发力。冷空气一走,暖湿气流卷土重来,自然又是阴雨天。

如果暖气流的水汽不足,就不会下雨了。接下来,就有一股不带“湿”的暖气流来袭,不会下雨,但会大幅度升温——大家坐稳了,因为最高气温会再次站上20℃+。杭州市气象台说,1月5日-7日,受强暖气流影响,我国南方绝大部分地区都剧烈升温,杭州可能会“一夜回春”。

周日(1月5日),杭州最高气温将在16℃左右。到了下周一,最高气温大幅升高,可能达到21℃。下周二,最高气温再次爬上,达到22℃。这只是目前的预测,杭州气象台说,说不定到时的气温会更高,接近25℃。

1月通常是杭州最冷月份,历史数据显示,这个月的最高气温,大部分年份(82%)都低于20℃。1月份最高气温超过20℃的,最高纪录是2017年1月29日的25.4℃,第二名出现在1967年,23.9℃。2020年1月最高气温会不会“争金夺银”,我们下周等着看。

植物园的梅花开了

俗话说:“此地人家无玉历,梅花开日是新年”,昨天,走在杭州植物园,眼尖的游客发现,枝头的梅花已经开了。

目前,植物园内开放的梅花只有寥寥几朵,主要是红梅和江梅,但这也正是寻梅的好时节。

一般来说,赏梅分三个阶段,寻梅、探梅和赏梅。

寻梅,是梅花孕育了一整个冬天,刚刚准备好,要鼓苞、开花的时候,你在林子里转上一圈,才能在枝头上偶尔见到几朵,花要自己找、自己寻,看的是梅花的韵味,体会的是寻找的乐趣。

等再过些日子,树上的梅花,一朵两朵,渐渐开得多了起来,就不用费尽心思瞪大了眼睛去找,可能一抬眼,树上就有两三朵粉艳的梅花,那就是最有名的灵峰探梅阶段了。

再一拨拨开下去,枝头上花团锦簇,一树树开得热热闹闹了,那就意味着梅花已经到了盛花期,可以赏梅了。而等到赏梅时,寒冷的冬天就要慢慢暖起来,有一些春天的希望了。

植物园这么大,梅花怎么寻?植物园内共种植了百余个梅花品种、5000多株梅树,集中在漱碧亭、云香亭、品梅苑、瑶台、笼月楼、掬月亭等赏梅景点与名胜古迹。按花形花色可分为宫粉型、红梅型、照水梅型、玉蝶型、朱砂型、大红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

梅花,花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如果你喜欢梅花,可以给自己排个赏梅日期表,过一些日子去一次,从寻梅开始,到探梅,再到赏梅,让梅花陪着我们一起,过完整个冬天。

杭友圈发帖晒书

名师大家散文珍藏本送给你

又到了期末考试季,家里是不是有孩子为怎么写好作文发愁呢?想写好文章,先要读好文章,比如那些名家的经典散文。

现在,就有一个好机会,我们联合浙江文艺出版社,送给大家一批最新出炉的名家散文珍藏本。只要下载快抱App,去杭友圈#book11#话题发帖,晒一晒曾打动过你的文字和好书,就有可能免费得到。

浙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精装版本的“名家散文珍藏”系列,精选近现代文学大师名作,珍藏百年华语散文。第一辑、第二辑各推出10种,作者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创作成就斐然的名家。第一辑包括老舍、季羡林、琦君、林海音、汪曾祺、余光中、张晓风、冯骥才、史铁生、迟子建10位,第二辑包括鲁迅、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丰子恺、冰心、沈从文、巴金、宗璞、贾平凹10位。内容涉及人生感悟、亲情友情、行旅感触、故土风物等广阔题材,细数岁月的沉淀,低语生命的感悟。

比如汪曾祺,他是西南联大的才子、沈从文的高徒,被人评价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散文》从他的数百篇散文作品中精选出不容错过的必读名篇,一册在手即可读透他对“人间草木”的观察和感受。还有张晓风,余光中说她 “亦秀亦豪的健笔”,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评论界赞誉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而鲁迅、老舍、叶圣陶、朱自清这些大师,就不用多说了,都是经典。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张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