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热线: 0571-85053683
  • 合作邮箱: 326602792@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旅游资讯
锦绣古城又逢春绝处逢生 推土机下救古街
发布时间:2018-10-17 09:24:04 星期三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明晃锃亮的牌楼以及古色古香的各式老字号,散发着厚重的历史古韵;而这些与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店家、各式各样的手艺人、熙来攘往的人群,又共同描绘着盛世之下的市井繁华。

如今,吴山脚下的河坊街,是“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处,每年有近3000万人近悦远来。

上世纪80年代的河坊街

然而时光倒转,19年前,按照规划,承载着老杭州历史记忆的河坊街曾面临彻底消失的境况。

“那是1999年3月,清河坊被列入了杭州市旧城改造的范围,街道两侧的建筑都被贴上了大大的‘拆’字……”当时在杭州市吴山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担任副总指挥的徐一东回忆说,从“拆”到“不拆”再到“保护性修建”,那时的情形,就像是“刀下留人”。

河坊街的保护,开创了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先河。以此为契机,杭州也进入了全面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轨道。

A

20世纪90年代,“拆旧”行动在中国城市加速上演,杭州也不例外,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走上了一条连片“除旧布新”的路子。1993年起,杭州计划每年拆除100万平方米旧建筑,同时配套建设新住宅120万平方米。

旧屋悉数被夷为平地,让位于崭新的柏油马路和摩登高楼。河坊街同样暴露在大锤和推土机之下——1999年3月,河坊街改造启动,按当时规划,原先只有9米宽的街面将拓宽至35米,两旁还将建起林立高楼。

起源于南宋,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河坊街一带一直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也是杭州市区唯一保持古城历史风貌的老街,隐藏着半部城市发展史。

不过,和古时繁荣相比,历经近千年变迁的河坊街,免不得蒙上岁月痕迹。徐一东说,那会儿,杭州商业中心北移,除了一些百年老店和传统手工作坊外,清河坊基本退出商业历史舞台,而且房子也开始破败危旧,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往日辉煌。

因此,在既定的城市规划下,“拆”字爬上了河坊街建筑的墙头。

然而,就在推土机轰轰隆隆、树砍墙倒、粉尘四起之时,一种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1999年4月8日,时任《浙江市场导报》的副总编辑黄小杭,致信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呼吁立即停拆河坊街,并启动保护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仅剩的“根”:“文物不能再生,毁之将千古遗恨;若拆除重建,也会变成赝品,价值将顿失,保护河坊街已刻不容缓。”

4月9日,呼吁信递交次日,上任仅6天的代市长仇保兴在这封市民来信上批示,要求在旧城改造中遇到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应予以切实保护。

4月15日,外出回杭的市委书记李金明也高度重视,作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保护的相关批示。

应保尽保,全面保护。在民间呼吁下,决策迅速扭转,清河坊改造工程被紧急叫停。

多年后,黄小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杭州市民的‘名城意识’以及市领导对待历史文化的重视。如果没有这种大环境,那么河坊街留下来的就不是这条古街,而是一条随便哪个城市都能见到的高楼林立的街道了。”

修旧如旧 古街古韵始重现

B

1999年4月19日,河坊街拆迁工作全面停止。这时,推土机已到了距“四拐角”仅二三十米的“方回春堂”。

“二楼的木雕护栏刚被拆掉,下午就要砸嵌有精美砖雕的高墙,政府当即通知暂停拆迁工程。”现任方回春堂馆长汪立源,当年着实为那些古建筑捏了把汗。他回忆说,当时拆掉的一些老房子构件,被一位萧山的企业家收购,后来也被重新追回了。

拆迁停了,市政府作出决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真实的历史。

然而,要保河坊街,怎么保?

首先得有规划。杭州市交通局副局长刘晓东当时在市规划局任总规划师。他说,关于清河坊街区保护性的设计方案,广受关注。但有一点是,原则上修旧如旧。市政府决定就保护方案向全国公开招标,并征求市民、专家意见。

刘晓东回忆说,那会儿规划人是没日没夜地加班。“为了搞好保护规划,我们带着五六家设计院的人大街小巷地跑,调查摸底,制订规划……”

8月底,设计方案及模型公开展览,经征求市民意见并由专家会审,杭州园林建筑设计院方案中标,而后经多次补充完善,最终形成方案,并交杭州市上城区政府实施。“确定清河坊保护面积为13.66公顷,范围西到吴山广场,东到中河路,北到高银巷,南到吴山。”

经市政府批准,上城区政府专门成立了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2000年4月8日,一期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同年,杭州出台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根据区位、历史现状及今后该区域的发展趋势,河坊街历史街区被定性为:以清末民国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以及餐饮、茶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步行街区。

“为使街区恢复清末民国初的原汁原味”,要依据每一幢建筑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进行保护和整修。刘晓东说,其中,对现存历史价值高、原状保存好的建筑,如四拐角上四座建筑、方回春堂、胡庆余堂等,要对建筑物的内外结构、材料、装修和空间关系实行严格保护。

由于没有修复古街方面的经验,设计人员要一次次到现场实测老房子,一次次修改,比起“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来,工作量不知大了多少倍。就采购材料来说,为了让新石料及时到位,管委会工作人员要专门驱车前往泰顺等地跑石矿。

建设者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在工地上抢修。修复后的河坊街,外表保持了古朴的整体风貌,内部则与现代化的设施实现了很好的融合。

应保尽保 千年气韵留杭城

2002年10月,这条长460米、按照南宋及明清建筑风格重建的河坊街全新开街,并一举轰动,国家建设部领导盛赞其是“城市旧城修复中的‘河坊街’模式”。

一改过去破落萧瑟、嘈杂混乱的景象,河坊街成为粉墙黛瓦、飞檐雕窗、旗飘灯摇、热闹有序的传统商贸步行街区,保护恢复了大批百年老店、专业特色店,集聚了中药、茶、饮食、古玩和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业态,人气日旺。清河坊街区也成为杭州古城格局的典范。2007年初,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果没有河坊街重新开发和修缮,也就没有方回春堂了。”汪立源替方回春堂觉得幸运,他说,原来的方回春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经关了,之后由商铺变为民宅。在这次改造中,政府重新引入中药文化等商业业态,方回春堂才得以整缮原址店屋,重新开业。

眼下,河坊街有28家老字号、25个历史保护建筑。一色的青石路,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行走其间,古风扑面。

“‘建设性破坏’,那是非常遗憾的一页。”刘晓东回忆起那段时光,总觉得有些许无奈而痛心。但他也感到欣慰,因为及时踩的这脚刹车,让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之后杭州上下达成了一个共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该是整体的保护,不仅有骨头还要有肉。”

河坊街的修复和改造,为杭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转折点。由此,杭州的历史街区保护在遵循“规划先行、法律保障、分类保护”传承思路下逐渐走向正轨。

自2005年以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围绕“应保尽保”的工作要求,成功建立了200万平方米的老房子数据库,在主城区抢救并保护了336处、5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完整保护了梅家坞、留下老街、拱宸桥西等26处、总占地面积达416.82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效保护了古城印记,传承了杭州的千年气韵。

找到最佳平衡点

和最大“公约数”

说起皇城根下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就像是场新与旧的博弈、破与立的对抗。

这是中国民间发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典范。在整个历史建筑保护史上,这就像是必然过程当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在那个时间线上,“拆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化模式,吞噬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历史遗产、传统风貌等等,抹杀了城市个性。但实际上,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固有的特色,这些也是区别于别地最独特和唯一的地方——这种独特,就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一直是许多城市在发展中绕不过去的难题。清河坊从拆建转而保护,让杭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化推进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为国内其他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清河坊的综合保护与开发不仅在杭州城市发展脉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甚至是为中国众多拥有璀璨文化的锦绣古城开启了新的春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方汇    编辑:吴燕
友荐云推荐
分享: